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是:德福心理 >> 神经症 >> 病例名称 >>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

添加时间:2008/11/6   来源:德福心理

德福心理温馨提示: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引起的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碍,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的办法。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也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

 

正常人每隔24小时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替。睡眠可分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异相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健康人睡眠开始于正相睡眠期﹐维持70~10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期﹐再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复约4~6次﹐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异﹐新生儿需睡18~20小时﹐儿童12~14小时﹐成人7~9小时﹐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时。

 

对睡眠和睡眠障碍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从因患脑炎而发生意识障碍的病案中发现﹐病变的定位不在大脑皮层而在脑干灰质﹐因而人们把脑干看成是维持意识的中心。其后从寻找睡眠中枢的研究发现﹐睡眠中枢在丘脑与延髓之间。巴甫洛夫在实验中使狗丧失视﹑听﹑嗅觉﹐结果引起了长期睡眠﹐他认为感觉刺激的不断作用在维持觉醒状态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后﹐许多研究者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有重要作用﹐如果该系统的非特异性冲动减弱﹐大脑皮层的紧张性就会下降而出现睡眠状态﹐因此他们把睡眠看作是该系统的被动抑制与觉醒的简单终结。60年代后的研究证明﹐桥脑中蓝斑和缝际核与REM的发生有关﹐而中脑的缝际核可能与NREM有关﹔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蓝斑含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用化学方法使5-羟色胺增加或减少﹐可使NREM和REM易化或抑制﹔因此﹐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NREM的维持和REM的激发有关﹐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REM的维持与觉醒有关。

 

睡眠障碍表现为:

睡眠量的不正常:可包括两类:一类是睡眠量过度增多,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另一类是睡眠量不足的失眠﹐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 、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梦魇(做恶梦)、磨牙﹑不由自主的笑﹑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这些发作性异常行为不是出现在整夜睡眠中﹐而多是发生在一定的睡眠时期。例如﹐梦游和夜惊﹐多发生在正相睡眠的后期﹔而梦呓则多见于正相睡眠的中期﹐甚至是前期﹔磨牙和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跳动等多见于正相睡眠的前期﹔梦魇多在异相睡眠期出现。

相关文章
快速导航
下属机构
youcetu
德福观点
相关案例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