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艾症的治疗重点在于“恐”
· 疑病症
患病行为是于1960年提出来的,它是文化作用于个人的产物。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患病行为是从小有父母等长辈们塑造出来的,患病行为的模式是一个人人格的表现。不同的人对健康与患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旦有点感冒头疼等不舒服,就会认为自己病了休假在家,让别人侍奉。有的人却蛮不在乎,不疼痛难忍或者病到不能动弹毫无力气了。也从不知道休息。人们评定患病与否及其轻重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人通过照镜子看脸色,有人喜欢凭主观感觉是否痛苦来判断,也有喜欢看自己是否与原来一样吃饭,干活来判断。有人会带病坚持工作,有人会讥笑这是舍命不舍财。哪怕对付病痛的方式也各有千秋。有人不是医生,家里却如一家小医务室一般从内服到外用的药一应俱全。有人不舒服了,从不吃药,咬咬牙也能挺过去了。
人们对疾病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模式。有的人将拉肚子看作是“泻火”。有的人偶尔生病却乐意多打几天吊瓶,觉得每年应该打一次吊瓶将身体上的有害菌杀掉。
所以目前的疑病观念就是患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所做出的一种解释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超价观念。病人确信自己患有某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尽管证据不足,但也不是毫无理由。外人听了并不能发现有特别荒谬的地方。这种病人完全不接受医生的解释。开始求医时,话不投机病人扭头就走,或者病人引用医书企图驳倒医生。后来,病人学得老成了,在医生面前讲究策略,目的在于争取到特殊的检查与治疗。
那么病是什么呢?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病与非病两个概念之间树起的强烈的对立观念。谁说这两者之间一定势不两立,有解不开的仇疙瘩?